“吆,这个门帘是宣纸和麻绳做的”、“这个设计太有新意了,不仅符合博物馆的文化氛围,而且还非常时尚,这肯定是大设计师的手笔”、“这个杯垫也很有特点,是麻布的,我发现咱博物馆在布展上太用心了,连这个细微之处呈现出来的都是文化” ……
手工云龙宣纸门帘、手工茶席、麻布杯垫、红酒包装、吉祥摆件……博物馆展出的这些物件得到了到访客人太多的赞美,带着这些赞赏,我们找到了它们的主人,她就是京博文化艺术博物馆的字画装裱师——马梅。
1976年出生的她,是字画装裱室里唯一的女师傅,我们喜欢亲切的称呼她一声马姐。字画的轴裱和框裱是她的主要工作,心灵手巧的马姐用了仅一年多的时间,就基本掌握了这两项装裱技术,并得到了专家的认可。工作之余性格稍显内向的她总是喜欢沉浸在“创作”里,一针一线间勾勒出自己的世界。除了正常的装裱工作和照顾家庭之外,与她相伴最多的便是缝纫、刺绣等这些女红的活计。
谈起初次接触女红,马姐说:在自己很小的时候,见老家的两个姑姑一人拿着一根钩针,一根线缠绕于钩针上,这样简单的搭配竟在她们的手中变换出精美的图案。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针织品,或用作披肩,或盖在电视机、沙发上,看着她们得意于自己的作品,自己心里羡慕极了,可能就是在那个时候手工制作的想法就在心里开始扎根了吧。后来,自己有了孩子,她总想给孩子最独一无二的成长与陪伴,于是她开始琢磨着给孩子做点小衣服、小被子、布偶玩具等,就这样,她的手工制品种类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也越来越精致,有的时候来了兴致做到半夜也是常有的事。
2015年,马姐调到京博文化艺术博物馆工作,在长期的工作接触中,原博物馆馆长马爱凤获知马姐有这项手艺之后,不仅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支持,更是让马姐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将其运用到字画装裱和博物馆文创礼品的设计上来。就这样,在博物馆一年多的工作时间中,马姐先后设计并制作出几十种手工制品,这些手工制品不仅外形美观、实用性强,而且大多加入蓝底印花布、盘扣等中国元素,恰好与博物馆传承文化的初衷相吻合。马姐说:“我以前做手工,只是单纯的源于自己的爱好,没想这些东西会有这么多人喜欢,甚至把它们当做博物馆的衍生品,要不是马总给我指点,我从来都没有往这方面想过。我觉得来博物馆工作时间虽然不是很长,但是在这里我找到了家的感觉,也在领导的引导下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现在,在马姐的带动下,京博文化艺术博物馆已经自发组成了一个手工制作小组,每月抽两天时间,大家聚在一起,畅谈一下工作、生活,跟着马姐学学手艺活。这样有意义的活动也将会打破部门的限制,慢慢的号召其他部门的家人们跟着加入,甚至可以带着孩子一起来动动脑、动动手,体验这项传统手工艺带来的乐趣。此外,马姐还说出了自己在心里酝酿多时的一个想法:她希望近期能够和部门的家人们一起策划一项手工作品义卖活动,义卖的物品就是大家平时制作的手工作品,所得款项以博物馆的名义捐给乐安慈孝公益基金会,每个人都用自己微薄的力量,让更多有困难的人可以得到帮助。
现在,马姐的手工制品已经成为了博物馆的一大亮点,她在满足自己兴趣、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更是在无形之中传承和弘扬了“女红”这项中华传统文化。“女红”文化贯穿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明清时期,社会和家庭更是以“德,言,容,工”四个字衡量女性,这里的“工”便是女红。在购物如此便利的今天,女红不再是评判女子优秀与否的“度量衡”,但这项传统手工艺应该得到更好的发展,在京博文化艺术博物馆女红与字画装裱一样,不仅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没落”,反而结合时代新时尚,正呈现出崭新的生长姿态。
图文/京博文化艺术博物馆
微博
微信
小程序
其他专题
视频号
抖音号
京博文化艺术博物馆 版权所有
鲁公网安备 37162502000348号 备案号:鲁ICP备1101032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