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为鼓励人们走进博物馆、学习知识,作为社会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博物馆教育不断出新、出彩、出圈。从“走马观花”到数字化体验,再到舞台剧、情景剧等沉浸式演艺,科技加持下,博物馆演艺在为观众、游客提供多元文化产品选择的同时,也为文旅融合、文化自信注入活水,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赋能蓄力。
一般认为,博物馆演艺是由博物馆组织策划,充分利用馆藏文物或特定场景,宣传推介文物藏品、遗迹遗址蕴含的文化意义,在馆内外开展实施的歌舞音乐表演、舞台剧目呈现或沉浸式体验等表演艺术活动的总称。博物馆演艺是对“以实物为主”传统展览陈列方式的突破和创新,在非遗类、民族类博物馆,歌舞演员、非遗传承人对受众进行现场表演的展览方式由来已久。如今,博物馆开展戏剧教育活动,将“装扮”“游戏”“模拟”等戏剧技巧运用到博物馆教学之中,方兴未艾。
博物馆演艺呈现的特色亮点
一是让文物唱主角。综观博物馆开展的各式各样演艺活动,始终突出馆藏文物这个主角。通过多元化、智能化、体验化手段,使文物和历史不再局限于封闭的展柜之中,而是真正成为大众触手可及、心有所感的生活的组成部分。这既是博物馆演艺的根,也是博物馆演艺的魂。二是与场馆相结合。在文物保护和展示过程中,利用博物馆特殊的场景,与场馆紧密结合起来,开发一系列体验活动,开展情景式演出,是博物馆演艺凝聚人气的重要特性。三是重体验悦身心。如今,走进博物馆参观的游客乐用科技手段,乐于围绕文物藏品进行观察、体验、思考、实践,这让展览更有意义、有看头、有趣味。观众在博物馆轻松愉悦的教育氛围中、在游戏中接受文化的熏陶。四是展示方式多样。与传统剧场内的演出相比,演艺新空间最直观的是观演关系的改变。舞台和观众席被以多种方式置换、激活。
博物馆演艺的主要样式与举办形式
主要样式包括舞台剧、剧本杀、实景剧、特色展演等。其中,博物馆原创的舞台剧,最大的特点就是把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人文精神巧妙融进戏剧故事里;在儿童舞台剧中,把课本中的故事、人物作为创作题材,这样的作品被称为“课本剧”;“博物馆+剧本杀”,从讲故事、造氛围上都有明显优势,参与者不仅能体验到博物馆展品的历史代入感,还能在游戏中深入了解相关的历史文化;“旅游+观演”不仅勾勒出文旅融合的更多可能,还凸显了演艺经济的强大活力,可将参观变成一部流动的博物馆大戏;在国际博物馆日、文化遗产日或馆庆纪念日等特定时间节点,有些博物馆经常会结合自身特色组织开展特色展演活动。
举办形式包括原创型、合作型、定制型等。原创型是依靠馆内自身力量,或馆方主导组织策划、编排并实施的演艺活动;合作型通过与专业的演艺机构合作或加强馆校合作跨界融合开发博物馆演艺,是创新展览展示、推动文物活化利用的一个重要方向;定制型根据博物馆的特殊需求,向专业的演出机构发出邀约,定制演艺活动。
博物馆演艺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是谋共振:正确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诚然,守正不是守旧,创新也不是噱头。作为延展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属性的演艺活动,既要守正,更要创新,推出更多深受群众喜爱的演艺作品。博物馆演艺要高度注重观演关系的变化、演出环境的创新,持续加强博物馆IP开发和品牌打造,要在运用数字技术开辟的新空间,不断探索让文物活起来的有效方式,实现守正与创新同频共振。
二是谋共赢:正确处理好教育与娱乐的关系。博物馆开展丰富多彩的演艺活动,无论是沉浸式体验,还是舞台剧欣赏,其叙事方式、剧本构思、剧情演变、角色饰演、舞台设置、灯光变换、数字科技,都要紧扣时代主题主线,彰显现实意义,通过人们喜闻乐见、乐于接受的方式,延展教育功能,陶冶高尚情操,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当前,要特别注重加强馆校合作,结合场馆特色活化文物、开发课本剧等,让思政课更灵动。
三是谋共享:正确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博物馆开展的演艺活动,必须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力争取得两个效益的完满结合。实践证明,成功的博物馆演艺,很多都是多部门、众行业跨界融合、齐心协力的结果。当前许多博物馆开展演艺活动,既无经验、人才,也无更多的技术、资金,急需与专业演艺机构通力合作。现在博物馆开展的演艺活动大部分是免费的。本着自觉自愿的原则,也有不少与专业演艺机构合作推出的演艺项目是收费的。
四是谋共生:正确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每一座城市都有标志性的文化和历史,这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品牌元素。在开展演艺活动时,要强化文化特质、创新表达方式、活化体验情境、鼓励与众不同。数据显示,国内旅游市场的下沉市场增速高于一、二线市场,这种被称为“反向旅游”的模式在年轻群体中非常流行。一些所谓的“小博物馆”,因为一些新颖的演艺活动,成为流量明星、新晋网红地标。
来源《中国文化报》
微博
微信
小程序
其他专题
视频号
抖音号
京博文化艺术博物馆 版权所有
鲁公网安备 37162502000348号 备案号:鲁ICP备1101032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