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作为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诠释者与传播者。在新时代诠释好“两个结合”的实践中,博物馆的角色和功能也经历着变革与拓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要守护好更要挖掘好
博物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守护者。通过考古发掘、文物征集、社会捐赠、学术研究等多种方式,博物馆不断充实和丰富着自身馆藏资源,为公众提供了直观、生动的历史见证。同时,博物馆运用专业的人才队伍、技术以及设备,为珍贵的文物藏品提供了适宜的保存环境,避免其因自然和人为因素受到二次损坏,在传统文化物质资源的长久留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作为历史与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要场所,博物馆还需承担起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为博物馆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的发展让传统博物馆的相关工作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要求博物馆不仅要关注文物藏品的物质形态,更要注重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博物馆要加强跨学科研究,积极打破学科壁垒。博物馆研究工作涉及领域广泛,不限于某个单一学科,需要涉及历史学、考古学、自然科学、艺术学、人类学、教育学、传播学等多领域研究。以古代的青花瓷器为例,不仅可以从中了解到当时的瓷器烧制工艺水平、审美观念等,还可以从中了解到当时的对外贸易情况、区域文化交流情况等,这些都离不开博物馆工作人员对多门学科的研究。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加强博物馆数智化。比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利用三维数字技术,生成文物藏品高精度三维模型,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从各个角度观察文物细节,使文物变得“触手可及”。在文物保护方面,可以利用多光谱成像技术获取文物样品的材质、颜色、纹理、历史痕迹等多层次信息。在展览方面,可以利用“数智人”、语音导览等为视听障碍特殊人群提供逛展服务。总之,博物馆要紧扣时代脉搏,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意义,使传统与现代紧密结合,不断开拓创新。
积极运用博物馆语言讲述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博物馆在挖掘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保护和传承,更要强调创新与发展。博物馆本身就是一座传统文化的宝库,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方面具有较大潜力。从空间利用来看,博物馆要突破传统展览形式,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区,比如,复原古代书房场景,让参观者体验毛笔字书写、活字印刷等传统技艺;也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创建红军革命战斗场景,使观众沉浸式感受红色文化。在时间层面,博物馆可以结合我国传统节日开展相关主题活动,比如,上海多家博物馆联合推出“博物馆奇妙夜”系列,在延长开放时间、举办特展及教育活动的基础上,设置“特展+活动+文创+社交+生活”综合体验区;北京多家博物馆在春节期间开展“博物馆过大年”等活动,吸引观众前来盖章、写春联等。
打造独特的文化IP是博物馆活化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文化IP指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产品或文化形象,它不仅具有商业价值,还能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物馆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不仅拓展了博物馆的“文化半径”,也为文化IP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素材。通过博物馆的展示和文化IP的传播,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魅力,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
以人为中心,积极践行社会责任
公共博物馆是为社会服务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它研究、收藏、保护、阐释和展示物质与非物质遗产。知名博物馆学家苏东海曾提出博物馆要面向“人”转型,主张“物”与“人”要统一。因此,博物馆充分发挥各项功能时要积极融入以人为本的理念。
在教育与知识传播方面,博物馆应主动作为。博物馆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面对不同年龄段、不同知识背景的人群,可以通过深化馆校合作、设计多样化的教育活动,或是邀请专家学者深入解读文物背后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等,来激发公众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培养公众文化素养。尤其对于偏远地区的群众或行动不便的人群,博物馆可通过线上资源共享,比如,以网络直播“云”逛展的形式,助力真正实现知识共享。
在社会服务与公众参与方面,博物馆应做好换位思考。馆内的各项基础设施直接影响公众的观展体验。因此,一方面,博物馆的基础设施应具备无障碍通道、休息区、母婴室等,以方便不同需求的人群参观;另一方面,要关注特殊群体的需求,包括安排文化志愿者为视力不佳的老年人进行公益讲解,为视力障碍人士设置盲文标识等,确保馆内各项设施的无障碍性,让各类人群均能充分获得文化滋养。
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博物馆要发挥“社会稳定器”作用。比如,博物馆可以通过举办各类正能量主题展陈活动,传播美好,弘扬正气,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
综上所述,博物馆在经济社会发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传播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使命。未来,博物馆应不断探索创新,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守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更加多元的方式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精神动力。
来源《中国文化报》
微博
微信
小程序
其他专题
视频号
抖音号
京博文化艺术博物馆 版权所有
鲁公网安备 37162502000348号 备案号:鲁ICP备1101032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