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动态Museum-News
返回列表 
科技“东风”,地方文博机构怎么乘?
时间:2025-04-14 03:07   浏览:52次
0

近年来,“文博热”持续升温,越来越多人走进博物馆、考古遗址公园等。但有的博物馆人满为患,有的博物馆却游客寥寥。

如何提升地方文博机构的文物保护利用水平?不少地方一直在积极探索。比如河北省张家口蔚县结合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组织专业团队,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全县文物资源进行全面、细致的普查。“蔚县博物馆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文物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蔚县博物馆馆长王艳萍表示,随着游客对博物馆体验需求的不断提升,科技对提升文物保护利用水平的作用越来越凸显。

科技赋能可以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展示文物,但基层文博机构在解决科技应用、科技人才、资金需求、创意展示等问题时还需进一步优化。科技“东风”吹来,地方文博机构具体要从哪里着手?

 游客体验蔚县博物馆数字多媒体大屏   蔚县博物馆供图


代表回应:为科技赋能文物保护利用提供全方位支撑

 全国人大代表韩莉

“以科技赋能加强文物保护与利用工作,是传承文化遗产、激活历史价值的重要途径。目前,科技在文物数字化保护、智能监测与预防性保护、文物虚拟展示与沉浸式体验等方面应用广泛。”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承德博物馆副馆长韩莉表示,作为支撑文物保护利用的重要力量,科技的普惠性给地方中小型博物馆和欠发达地区的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带来了更多前景。

韩莉认为,可以以机制创新与资源整合加强科技赋能,构建开放共享平台,向中小型博物馆提供低成本数字化解决方案,如开源3D建模软件等。此外,地方文博机构还可以联合高校、科技企业等,以产学研协同创新,助力地方文物保护工作。

当前科技在文博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有了科技支撑,如何培养和留住高科技人才也是基层文博机构面临的问题。韩莉认为,除了探索设立“科技+文保”交叉学科外,要定期对基层文保人员开展相关培训。同时,为了更好地从资金保障上推动科技赋能文物保护,地方还可以探索社会力量参与模式,如以文旅IP授权收益反哺文物保护等。

丰富多彩的文物展示手段吸引越来越多人走进文博机构,可以利用科技创新进一步拉近观众和文物的距离,如通过在线课程与直播、开发文物主题游戏等,普及文物知识。

来源《中国文化报》

微博

微博

微博
微信

微信

微信
小程序

小程序

小程序
其他专题

其他专题

其他专题
视频号

视频号

视频号
抖音号

抖音号

抖音号

     京博文化艺术博物馆 版权所有   
 0330164863214396839.png鲁公网安备 37162502000348号     备案号:鲁ICP备11010329号-3

营业执照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