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动态Museum-News
返回列表 
博物馆的未来已来
时间:2025-05-15 07:53   浏览:8次
0

4月23日,第三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在浙江省杭州市开幕。来自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90余名博物馆馆长、专家及相关机构代表,围绕“博物馆的演变与变革性角色”“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的运用”“博物馆作为教育载体与终身学习平台的作用”等话题进行交流研讨。

“我们正致力于通过文化交流,迈向更具公平性、多样性的未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助理总干事埃内斯托·奥托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博物馆的未来在于融合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成为更具包容性的学习空间和跨文化对话平台。“通过展示共同历史与价值观,促进不同文明间的对话,以及更深度、更全面的全球协作,有望构建一个以文化为纽带、更具韧性的和谐人类社会。”埃内斯托·奥托内说。

如何提供可感知的文化养分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承纽带与社会教育载体,肩负着知识生产与普及的双重使命。

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保护与加强博物馆与收藏及其多样性和社会作用的建议书》发布,呼吁成员国保护与促进文化多样性、传播科学知识。当下,如何将博物馆蕴藏的学术成果转化为公众可感知的文化养分,实现以文化浸润培育公众历史认知,以知识共享推动社会文明共建?与会嘉宾展开深入交流。

法国尚蒂伊古堡总干事安妮·米勒分享了如何利用遗址博物馆的展陈空间和跨领域合作,实现传统文化的跨界触达和分众化传播。近年来,尚蒂伊古堡除举办文化艺术类交流活动外,还举办了公共花卉展、野餐会、豪华车展、赛马展、音乐会等活动,吸引更多公众走进博物馆。“我们认为‘在场’是很重要的文化传播理念,在这样一个文化信息丰富的空间内,即使观众原本对文艺领域并无兴趣,也有可能在环境影响下产生关注。”安妮·米勒说。

“鸟雀听经皆宿慧,风旛说偈自高标。”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娄玮用乾隆题写的一副对联阐释文化在潜移默化间对人的积极影响。在故宫博物院近期举办的“乐林泉——中外园林文化展”中,文物展览变成一场融入园林景观与文学、戏剧、历史典故等元素的“游园会”,让观众在观景怡情中了解中外古典园林的营造智慧。

分众化的讲解服务、互动性的文化体验、一体化的展览展示、便捷化的文化传播、特色化的专项服务……未来,博物馆将在对历史信息的深度阐释中,进一步加强对文明价值的创造性传递。

如何推进博物馆高质量发展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高质量发展是首要任务,更是时代主题。

面对全球发展与安全的复杂形势,博物馆的功能正从传统的遗产保护,扩展为促进社会包容、公平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

推进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既是对新时代公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主动回应,也是构建开放型文化生态、深化文明对话互鉴的重要实践路径。这是与会文博领域专家的高度共识。

“博物馆不应是封闭的文化孤岛,而应成为汇聚多元文明记忆的共享平台,推动世界文明多样性与和平发展。”哥伦比亚国家博物馆馆长玛丽索尔·阿拉贡·皮内达表示,博物馆守护的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她倡议通过跨国联合策展、数字资源共享等创新合作模式,构建全球博物馆命运共同体。

智利文化、艺术和遗产部副部长卡洛琳娜·佩雷兹·达塔利认为,博物馆不仅是保存集体记忆的载体,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面对全球不平等加剧、气候变化等共同挑战,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具有战略意义。“通过博物馆,人类能更好地理解自身历史与未来使命。”卡洛琳娜·佩雷兹·达塔利表示,博物馆就像是文化的桥梁,外地观众通过与博物馆互动,能够增进他们对当地文化的理解和同理心,从而培养“富有同情心且公正”的公民意识,维护文化多样性并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如何拥抱新技术,应对新挑战

进入数字时代,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正在深刻改变博物馆业态,推动博物馆创新变革。与此同时,数据安全、虚假信息泛滥、知识产权保护等风险也不可避免。当下,博物馆如何积极拥抱新技术、应对新挑战,更好发挥其文化功能,成为与会专家热议的话题。

近年来,中国国家博物馆积极推进探索数字技术与博物馆的深度融合,通过国际先进的高精度结构光扫描技术,完成7500件(套)文物的三维高精度建模、72万件(套)文物的二维影像摄制。同时,推出“一物一展”数字展厅、“浴火重生”巴黎圣母院增强现实沉浸式展览等数字化展陈新范式。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丁鹏勃表示,面对挑战,应加强博物馆数字应用技术研究,在保护文物的前提下,加强资源共享与人员交流,联合建立国际统一技术标准,提升博物馆的公众服务能力。“中国国家博物馆愿与全球同行携手,以技术创新促进多元文明对话,为可持续发展注入文化动力。”丁鹏勃说。

新加坡国家博物馆馆长曾美君表示,要以积极的心态应对博物馆的数字化转型,当下从业者在聚焦发挥数字技术优势的同时,也在关注保持文化叙述与人类联系之间的平衡,对人工智能的使用应当被列入长期规划。

活动期间,与会嘉宾还走进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和良渚博物院,体验AR(增强现实)导览等多项新技术,给曾美君留下了深刻印象:“通过数字技术让文物和观众实现近距离的交流,这对我来说是很好的启发,新加坡国家博物馆也将借鉴中国经验,推进数字化转型。”

据悉,本届论坛将向今年9月在西班牙举行的世界文化政策与可持续发展大会提交成果报告。

来源《中国文化报》

微博

微博

微博
微信

微信

微信
小程序

小程序

小程序
其他专题

其他专题

其他专题
视频号

视频号

视频号
抖音号

抖音号

抖音号

     京博文化艺术博物馆 版权所有   
 0330164863214396839.png鲁公网安备 37162502000348号     备案号:鲁ICP备11010329号-3

营业执照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