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故宫的“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引发万人排队,当三星堆的黄金面具通过线上传播惊艳全网,博物馆展览正成为公众与历史对话的桥梁。然而,热潮之下,部分展览“开幕即巅峰、撤展即废弃”的现象也令人担忧,展览中一些晦涩难懂的解说词让文物成为观众眼中“熟悉的陌生人”。本文以设计伦理为框架,探索博物馆展览可持续发展的转型之道。
当展览设计遭遇伦理之问
数据显示,全国博物馆每年举办的展览数量超3万个,但并不是所有的展览都叫好又叫座。有的展览解说词晦涩难懂,有的展览让文物沦为配角,有的展览“撤展即废弃”,这些问题背后暴露出三重设计伦理困境:一是学术化叙事与公共教育的割裂。比如,有的文物说明牌上的“觚、罍、甗”等生僻字和过于学术化的表达,形成了让普通观众难以逾越的认知壁垒。本应承担教育职能的博物馆,反而因过度强调学术考据而弱化了公共属性,导致观众常常是“驻足三分钟,未解半分意”。二是技术与文物本真的失衡。比如,某地博物馆在文物展区设置沉浸式投影,过于炫目的灯光设置不免有些喧宾夺主,忽视了对文物本体的展示。三是“一次性”消耗与可持续理念之间的悖论。有的展览撤展后产生的不可降解展板、泡沫雕塑等废弃物,造成了“布展即废弃”的不良循环。比如,某展览撤展时产生大量垃圾,其中绝大部分为不可再生材料,这与博物馆倡导的生态文明理念显然是矛盾的。
破题:展览须遵从设计伦理
破解上述困境,让展览真正实现文化传承使命,关键在于在展览设计中注入三大伦理内核。
叙事有温度。据公开资料显示,中国国家博物馆曾推出“古代中国”分众语音导览服务,通过精准定位不同观众需求,创新博物馆教育模式。该服务分为儿童版、青少年版及成人版。儿童版以母子对话形式精选15件(套)文物,用童趣化的语言连接历史与现实;青少年版提炼自研学丛书,精选64件(套)文物并融入前沿知识,适配青少年认知兴趣;成人版则提供高效速览与深度探索两种选择,分别以200件(套)和400件(套)文物串联历史主线或铺陈丰富细节。这一设计以分众化理念为核心,依托官方App技术赋能,兼顾时间效率与知识密度,既满足多元参观场景,又强化历史观构建。这种“以人为中心”的实践经验为博物馆教育开辟了新路径。
技术有分寸。敦煌研究院通过虚实结合的方式平衡文物保护与游客体验。比如,利用数字技术在游客中心或复制洞窟等文物本体洞窟外的位置设置互动体验区域,既能保护脆弱的壁画免受光照和设备干扰,又能通过动态复原壁画元素(如飞天舞姿、九色鹿传说),增强展览的趣味性。同时,也让参观文物本体洞窟的游客将注意力聚焦于实体文物上,避免受到干扰。
材料有生命。从“大拆大建”到“循环再生”。在展览行业中,绿色材料的应用正推动着展览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可再生材料在展览中备受青睐,比如,竹子生长快、强度高且质感天然,常被用于展板装饰,经FSC认证的可持续木材也能确保结构稳定与森林资源保护。可回收再生材料同样在展览布展环节发挥重要作用,比如,再生铝合金由废料熔炼而成,能耗比原生铝大大降低,可用于展架框架和连接件,减少资源消耗。此外,低污染与健康材料也不可或缺,包括用水性涂料和环保胶水替代传统含高VOC产品,可减少甲醛等有害气体的释放。此外,有企业创新推出“铝料+布料”“铝料+木料”模块化环保展架,通过标准化组件实现灵活组装,兼顾造型多样性与循环经济——前者可重复使用7次至8次,后者达15次,为展览行业探索可持续布展提供了新思路。
同时,各博物馆的资产管理也应与时俱进。目前,部分博物馆已开始为展览所需要用到的LED屏、投影仪等设备建立含规格参数、使用状态、维护记录的数字化台账;动态展示各设备的空间位置、借用状态及可用时段,使操作流程标准化;通过动态调配提高设备重复利用率,减少重复设备采购量,从而节约运营和管理成本。
启示:展览设计的“三重回归”伦理重构
博物馆展览设计在理念层面正经历一场深刻的“三重回归”伦理重构。其核心在于实现“价值回归、主体回归、责任回归”的三重伦理跃迁。
价值回归:从感官刺激到文明对话。展览设计的价值坐标系须从“吸引眼球”转向“滋养心灵”,构建“过去—现在—未来”的对话通道,通过文物、场景与观众的互动,实现历史记忆的当代转译,使展览成为文明传承的载体。
主体回归:技术伦理与文物本位。展览设计须坚守“文物是展览永远的主角”原则。比如敦煌莫高窟所践行的技术运用应恪守“辅助而非替代”的准则,确保文物本体的主角地位。展览设计应聚焦于文物本体的呈现,通过技术手段增强文物的可解读性。
责任回归:可持续设计与全生命周期管理。博物馆行业须承担起可持续设计的责任。从材料选择、能源管控到循环机制,将可持续理念融入全生命周期管理,未来须探索建立碳核算体系,实现文化遗产的绿色传承。
优秀的博物馆展览应是照亮文明的长明灯,当设计者以伦理自觉丈量每一个展览决策,展览便能跨越时空限制,让文物成为活态基因,观众化身传承纽带,空间蜕变为文明再生系统——这不仅是博物馆的使命,更是中华文明永续传承的基石。
来源《中国文化报》
微博
微信
小程序
其他专题
视频号
抖音号
京博文化艺术博物馆 版权所有
鲁公网安备 37162502000348号 备案号:鲁ICP备1101032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