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 地:屑金笺
尺 寸:纵230厘米 横52厘米
释 文:奉魁承杓垂后不朽,钩河摘络为学者宗。
款 识:蕙晨一兄大人雅正。叔平翁同龢。
钤 印:翁同龢印(白文)、叔平(朱文)
说 明:
上款人蕙晨即郑世璜(1859-?),字渭臣,号蕙晨,浙江慈溪县人,己卯(1879)科举人,二品衔,江苏补用道,年四十七,曾赴印度、锡兰考察茶政,人明干有为。
作者简介:
翁同龢(1830-1904),字叔平,号松禅,别署均斋、瓶笙、松禅、瓶庐居士、并眉居士等,别号天放闲人,晚号瓶庵居士。江苏常熟人。父亲翁心存,咸丰、同治两朝大学士,为上书房总师傅,是咸丰帝、恭亲王奕訢、惠郡王绵愉的师傅,晚年入值弘德殿,授读同治帝。翁同龢的长兄翁同书,道光进士,官至安徽巡抚。咸丰六年(1856)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八年,典试陕甘,旋授陕西学政。同治十二年(1873)十月“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为翁同龢发现诸多疑窦,慈禧太后下令重审此案。光绪元年(1875),翁同龢署刑部右侍郎。次年四月,受命教授光绪帝读书。旋迁户部侍郎,充经筵讲官,晋都察院左都御史。历任刑部、工部尚书。光绪八年(1882),充任军机大臣。光绪十年(1884)中法战争中,主张进兵结合谈判。不久,罢直军机。历加太子太保,赐双眼花翎、紫缰。翁同龢因曾国藩及李鸿章曾经检举其兄,终身与李鸿章有私怨。光绪二十年(1894),翁同龢再任军机大臣,深得光绪帝信任。在甲午战争中,坚决主战。次年,清军战败,中日和议期间,翁同龢与李鸿藻极力反对割地,指出:“宁增赔款,必不可割地。”又联合俄、英、德三国谋阻割地,最终情势无法挽回。次年,兼任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光绪二十三年(1897),以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翁同龢支持维新变法,推荐康有为,拟定并颁发了戊戌变法的纲领性文件《明定国是诏》;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变法前夕,被慈禧太后强迫光绪帝将其开缺回籍,政变后,又下旨严厉斥责,将其罢职,永不叙用。康有为誉之为“中国维新第一导师”。宣统元年(1909),翁同龢得平反,追复官衔,并追加谥号“文恭”。同治帝、光绪帝两代帝师。学通汉宋,文宗桐城,诗近江西。书法遒劲,天骨开张。幼学欧、褚,中年致力于颜真卿,更出入苏、米。工诗,间作画,尤以书法名世。晚年沉浸汉隶,为同、光书家第一。有《瓶庐诗稿》、《翁文恭公日记》、《翁文恭公军机处日记》等行世。
浏览:989次
微博
微信
小程序
其他专题
视频号
抖音号
京博文化艺术博物馆 版权所有
鲁公网安备 37162502000348号 备案号:鲁ICP备1101032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