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动态Museum-News
返回列表 
博物馆机器人:编织文博新生态
时间:2025-09-08 10:29   浏览:25次
0

目前,全国多地博物馆通过引入智能机器人,构建起“科技+文化”的创新服务模式。这些集成了多模态交互、知识图谱、情感计算的“数字馆员”,不仅重构了观众的文化体验方式,更成为激活传统文化生命力、推动文物保护创新的关键力量。


推动服务升级


传统博物馆服务长期面临人力不足、讲解质量参差不齐等痛点。智能机器人的引入,有效缓解了这一困境。在浙江绍兴新昌博物馆,会讲多国语言的导览机器人单日可服务超800人次,意图识别准确率高达96.8%,响应时间仅1.2秒,使游客平均停留时间延长40分钟。深圳博物馆的迎宾机器人通过情感计算引擎,能根据观众年龄、表情调整应答策略,儿童观众可享受卡通语音与投影动画,老年观众则获得放大字体与减慢语速的贴心服务。这种“千人千面”的服务模式使观众满意度达97.6%。

服务场景的延伸,也让机器人成为博物馆的“全能助手”。深圳博物馆清晨开馆时,迎宾机器人能以优雅的仿生舞蹈动作迎接首批观众;高峰时段,通过热力图分析自动前往人流密集区域分流;午间还能化身移动广播站,提醒特展讲座信息。贵州地质博物馆的AI交互数字人贵贵,能解答观众关于该馆的各类问题,并通过75寸高清显示装置,用憨态可掬的小龙形象解答疑惑,拉近了博物馆与大众的距离。

无障碍服务的突破,则体现了机器人的人文温度。以贵贵为例,其搭载的手语翻译系统覆盖90%通用手语词汇,视障观众触摸其背部触觉显示屏时,可感知恐龙化石的3D纹理;上海气象博物馆的机器人则通过骨传导耳机为听障者提供振动式天气预报。这些设计使特殊群体参观占比达27%,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赋能文物保护


智能机器人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将文物背后的文化密码转化为可感知的数字叙事的能力。甘肃简牍博物馆的导览机器人接入DeepSeek大模型后,不仅能解析汉代军情简牍的文字内容,更能结合历史知识库,以生动故事还原丝路贸易、边塞生活等历史场景。这种“文物+AI”的深度融合,使静态简牍开口说话,让观众在对话中触碰中华文明的精神脉络。

上海电影博物馆的机器人以光影使者身份,串联百年电影工业发展史,带领观众走近经典影片拍摄场景。当观众询问某部老电影的拍摄趣闻时,机器人能立即调取档案资料,结合影史背景生成趣味解说,使电影文化从展柜中的照片变为可参与的沉浸式体验。上海气象博物馆的智能机器人讲解员可以用法语介绍徐家汇观象台的历史,并同步调取巴黎天文台同期气象数据对比。这种全球化表达使外籍游客满意度达92%。

在文物保护领域,机器人的潜力同样巨大。甘肃简牍博物馆的机器人通过微型机械臂与多光谱扫描仪,协助专家进行瓷器裂纹分析等精密作业。深圳博物馆机器人的教育模块也将升级VR协作系统,支持30名观众同时参与虚拟考古发掘。这种“科技+考古”的模式,为文物保护提供了全新思路。


构建全新生态


据了解,上海市徐家汇源景区正计划将上海气象博物馆、上海电影博物馆等场馆的机器人接入统一平台,形成覆盖12个文博场馆的服务矩阵。游客在任一场馆输入兴趣标签后,系统可自动生成包含气象数据、电影史料、建筑风格的跨域导览路线,实现“一次游览,多重文化体验”。

“机器人既是导览员,也是城市人文数字化的转译者、传递者。”徐家汇源景区相关负责人说。

目前,全国已有不少文博场馆引入智能机器人,形成覆盖导览、教育、保护的全链条服务体系。未来,随着5G、大模型、数字孪生等技术的成熟,机器人将在博物馆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一方面,机器人将具备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与观众的互动不断优化服务;另一方面,机器人将与AR、VR、元宇宙等技术深度融合,创造虚实结合的沉浸式文化体验。


来源:中国文化报

微博

微博

微博
微信

微信

微信
小程序

小程序

小程序
其他专题

其他专题

其他专题
视频号

视频号

视频号
抖音号

抖音号

抖音号

     京博文化艺术博物馆 版权所有   
 0330164863214396839.png鲁公网安备 37162502000348号     备案号:鲁ICP备11010329号-3

营业执照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