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动态Museum-News
返回列表 
文物之窗
时间:2025-09-10 03:59   浏览:23次
0


尊师重教是中国人镌刻在骨子里的文化传统,也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精神底色。感怀师恩是文明的传承,更是文化的延续。在我国第41个教师节,让我们从文物中感悟尊师重教的精神内涵。


孔子讲学图轴

 孔子博物馆藏


这幅明代绢本工笔重彩画以孔子讲授儒学为核心场景。画面通过山峦、瀑布、古松、杏花等元素构成山水布局,具象化呈现孔子“仁者乐山,知者乐水”思想。画中,孔子手持如意,怀揽凭几,端坐在松杏之下的平石上。其前一弟子躬身请教,其左则有侍立弟子三人。另外16名弟子沿山道而上,分成3组,彼此顾盼,交谈自若。高山、块石、瀑布、流水以及劲松、丛树,串联起不同的场景,营造出清旷闲淡的讲学气氛。


“万世师表”匾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藏


北京孔庙是中国古代元、明、清三朝祭祀孔子的场所。大成殿是供奉孔子神位、祭孔时皇帝行礼的地方。清“万世师表”匾是清代康熙皇帝于二十三年(1684年)到曲阜孔庙祭孔时,听监生孔尚任讲完《大学》首章后御赐。后来,康熙根据大臣奏请,将此题字制成匾额,在全国各州府的孔庙大成殿内正中悬挂。


铜镀金戒盈持满


故宫博物院藏


这件铜质镀金欹器,别名“欹器”,制作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由清宫造办处打造,原存放于紫禁城永寿宫后殿。

器物主体为可转动杯状容器,通高15厘米,直径11.7厘米,置于45.7厘米镀金支架上。注水至半满时容器垂直而立,水满则倾覆,印证“满招损”之理。正面记载孔子观周庙欹器时与守庙者对话,阐述“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的哲理;背面刻录孔子告诫子路之言,提出“高而能下,满而能虚”等持满之道,出自《荀子·宥坐》。


益都路府学铜铎


青州博物馆藏


青州官学的设立最早为宋代的州学,至元代,青州作为益都路总管府治所所在,设立官学为益都路府学。因《论语》记载:“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孔子作为师者,也常以木铎自比,认为自己就是上天派来教化民众的一个铃铛,木铎逐渐演变成教师的代名词。

益都路府学内置造铜铎,是尊孔尚贤、崇文重教的表现,也见证了青州官学教育的发展。铜铎的每一个细节都精心设计,云雷纹、龙纹寄予了对学生将来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材的期望。    

  

本报记者 连晓芳 整理


来源:中国文化报

微博

微博

微博
微信

微信

微信
小程序

小程序

小程序
其他专题

其他专题

其他专题
视频号

视频号

视频号
抖音号

抖音号

抖音号

     京博文化艺术博物馆 版权所有   
 0330164863214396839.png鲁公网安备 37162502000348号     备案号:鲁ICP备11010329号-3

营业执照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