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 影
近日,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工作会议召开。重点科研基地指依托文博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研型企业等具有原始创新能力的机构形成的相对独立的科研实体,自2004年以来分8个批次共设立了40家。它们在文物科技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古代壁画保护、文物防震、旧石器时代人类演化与遗传研究等领域,一系列创新成果解决了文物保护中的关键技术难题,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古代壁画保护:技术成果应用于200余项工程
“古代壁画保护基地”专注于古代壁画、石窟寺与土遗址的保护研究。在关键技术攻关方面,基地针对古代壁画保护需求,研制出墓葬壁画微生物治理专有材料和装备,基于江苏南唐二陵构建了具备环境参数自适应调控能力的智能化原位保护技术,完成了对四川观音寺等彩塑文物的稳定性评估与骨架替换研究。
在石窟寺与土遗址保护领域,基地构建了集“化学渗透加固—生物矿化—软覆盖—保护棚”于一体的砂岩石窟寺防风化技术体系,基于四川三星堆等遗址,形成了以管理、预防、干预、利用协同为核心的土遗址综合保护方法。在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方面,基地构建了基于风险管理理论的甘肃省石窟监测预警平台,推动成立了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甘肃文物数据与应用中心。
这些创新成果已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应用。“在保护好院属6处石窟的基础上,我们与7个省区技术推广工作站紧密合作,技术成果已应用于甘肃、浙江、内蒙古等16个省区市的200余项工程,并逐步推广至吉尔吉斯斯坦、尼泊尔、缅甸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古代壁画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敦煌研究院)主任、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所长于宗仁说。
文物防震:取得5项重要科研成果
文物防震是国际重大科技难题。“文物防震基地”在“十四五”期间取得了5项重要科研成果,提出砖石质文物建筑损伤预测的离散体力学理论模型,揭示了新开展实验结构损伤发展趋势和倒塌破坏模式,阐释了真波碉楼、大秦寺塔和开封祐国寺塔等,在地基沉降、风和自重等静力荷载作用下,现状损伤的产生与演化机制。
基地探索了砖石质文物建筑劣化损伤的反演分析与量化诊断技术,有效解决了目前监测系统存在的“日常监测数据不知如何利用”的现实难题;深入研究了砖石质文物建筑“水滴石穿”式结构稳定承载机理,揭示了现行建筑安全理论对文物建筑不适用的根源,依据研究的“环境荷载—结构损伤”全过程性能曲线,提出文物结构稳定承载能力、变形能力双指标的确定方法。
在风险评估方面,基地提出砖石质古塔结构震害风险定性评估方法,为文保单位提供了兼具科学性、实用性的风险评估技术;解决了砖石质古塔结构稳定性能提升措施的有效性难题,研发出“外置套箍—原位修复—内撑框架”等新型文物结构稳定性提升措施,通过试验与理论研究提出有效设计方法,并获得国际发明专利授权。
据悉,这些创新成果在今年9月的瑞士洛桑ICOMOS文物建筑结构学术会上获得高度关注和认可。
旧石器时代人类演化与遗传研究:揭示人类起源与演化
“旧石器时代人类演化与遗传基地”在“十四五”期间承担了3项国家重点研发专项:以泥河湾盆地为重点的华北早期人类演化研究,青藏高原古代人群演化和考古文化谱系研究,东亚大陆早期现代人起源机制和扩散、融合模式研究。
在史前人类技术和生存方式研究方面,基地在《科学》发表的论文提出东亚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采集生活的坚实证据,改写了学界对旧石器时代人类生存能力与竹木器作用的认识;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表有关泥河湾盆地岑家湾石器技术的论文,揭示了欧亚大陆最早的“预制石核技术”,对实证我国百万年人类史的发展过程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社会意义;在《自然》杂志发表泥河湾盆地下马碑遗址研究成果,揭示了距今4万年前的现代人加工、使用颜料和复合工具的系列考古证据,表明东亚地区存在复杂的现代人群交流和演化历史;在《自然》子刊公布的山西朔州峙峪遗址研究成果,发现了距今4.5万年前的一系列现代性文化证据,更新了有关东亚地区现代人扩散及其文化发展的传统认知。
古DNA研究团队取得突破性进展。在《科学》《细胞》发表论文,用关键古DNA和古蛋白证据确证距今至少14.6万年的哈尔滨人是已知最早的丹尼索瓦人支系,成功解锁了丹尼索瓦人体质形态之谜;在《细胞》《自然》《科学》等国际顶尖期刊发表的系列论文,提出东亚多样性祖源群体及迁徙演化模式新假说,构建了中国—东南亚基因流动网络,为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了系统性遗传证据。
金属与矿冶文化遗产研究:填补技术空白
“金属与矿冶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在科学研究、成果推广与转化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陈坤龙介绍,作为冶金术领域的骨干力量,基地全程参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一期至第五期的研究工作,通过坚实的田野工作和多学科交叉研究,初步厘清中国冶金起源的阶段性特征和发展脉络,揭示了商周青铜冶铸生产的技术面貌和物料流通网络,丰富了中国古代生铁与制钢技术体系的内涵。
基地研制金属文物成分检测标准物质,制定了《古代青铜科技信息提取》等行业标准,有效填补了该领域的技术空白。在实践应用方面,基地持续在河西走廊、晋南、辽西等地区开展系统的田野调查与研究工作,在新疆、甘肃、云南等地设立工作站,积极参与三星堆青铜器保护、万山汞矿遗址申遗、工业博物馆建设等重大项目,为推动我国金属与矿冶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基地充分发挥学校采矿、冶金、材料、自动化等学科优势,积极融入材料基因工程、智能制造等前沿理念和方法,探索多学科协同、数据驱动的研究新范式。”陈坤龙说。
来源:中国文化报

微博


微信


小程序


其他专题


视频号


抖音号

京博文化艺术博物馆 版权所有
鲁公网安备 37162502000348号 备案号:鲁ICP备11010329号-3
